為什麼要學音樂呢?(給家長)


翻開報紙或是某網頁,在偶然之際,或許可以看到"只要三十分鐘學會彈鋼琴",又或許,家長常一問"我希望孩子能像馬友友一樣,還是李雲迪嗎?",感覺上,對於音樂學系兩極化的社會價值,要不力求朝著專業發展;要不就隨性學個兩三首自娛。然而在捷運裡,聽到一群青少年,大聲讚嘆某位"全方位"的歌手,言談中似乎感受到他們如同神祉般景仰。這位讓現今年輕人視為偶像的人物就是周杰倫,周的音樂教育始於台灣,有著多年來紮實的古典音樂訓練,他的音樂事業也在台灣發跡。如果他沒學鋼琴,今天的他無法有此般成就,或者,成功背後重要的推收周媽媽,到底是以哪樣心態栽培周杰倫的音樂路?學音樂的目的到底為何?而音樂的道路又有多寬廣?


Q:學音樂就是學古典音樂?

A:就是一般大眾做認知的"學音樂"方向,基本來說,就Anny老師自己對音樂的興趣是古典、流行、爵士或其他風格的音樂,以古典音樂教育來打基礎,是最穩當的選擇。古典音樂歷史悠久,在以學習音樂為主體的過程中,獲得的是已經在歷史的傳承演進中,其豐富內涵的整套教育系統。在音樂教育打基礎之時,學習古典音樂仍是最佳選擇。

Q:學音樂一定要朝著專業目標前進?

A:有些小朋友的確在年幼時,音樂天分與傾向就相當鮮明。這時如果父母家長們不確定孩子的天分時,能請教專業老師來評斷。其實,不論有天分與否,太早就讓孩子孤注一擲朝唯一目標前進,不見得真養成一位優秀的音樂家。好的音樂家需要豐富的音樂養分,並非只是埋頭苦練而已。許多投資長久的家長,希望孩子的前途如同馬友友、林昭亮、郎朗等名聲響亮的演奏家,坦白說,成千上萬的學音樂的人,到底有幾位能在舞台上發光發熱呢?有幾位能以"演奏家"的職業為生?演奏家的職業是否真如此令人羨慕?演奏家的生活是你要的生活嗎?音樂的路其實比想像中的寬廣,不建得只有一條道路叫做"演奏家"。不設限的學習,往往看到更寬廣的道路,而一開始就設限的學習,是否真能走向你眼中的那條康莊大道?

Q:學音樂是一種簡單娛樂,隨便玩玩就好?

A:一些父母總是以"我又不要孩子走音樂專業",以隨意態度來對待孩子的學習。其實每個人的都有其獨特的人生,不是在孩子年幼時就以父母之尊,來為孩子的將來作種種的計畫與安排。很多優秀的音樂人,不見得都在父母親的支持下,走向自己心中渴望的路途。那種傾聽內心最渴望的聲音而走出的道路M往往能一輩子樂在期中。或許,為人父母者,一旦決定讓孩子嘗試各種課程時,能以嚴肅的心態來協助所有學習過程。因為年幼時,無論父母曾幫孩子開啟了哪扇門,那些根植在心中的種子,誰也不知道何時會開成什麼樣的花,結成什麼樣的果。


Q :目前坊間的音樂課程?

A:目前一般坊間的音樂課程,除了在進階進入樂器課程之前,有一些非樂器學習的幼兒音樂律動或節奏的活潑課程,可以開啟孩子對音樂的美感、感受力、創造力等,屬於啟發性的音樂課程。可惜的是,到了能夠學樂器的階段,除了"為了考進音樂班"的補習課程之外,坊間的課程通常僅針對器樂學習為主,其他音樂課程的活潑輔助課程相對少很多。實際上,音樂教育內容應該是活潑而多元的,除了一些基本的視唱、聽寫、樂理、與音樂欣賞課程等,與同伴們參與室內樂或重奏、樂團合奏、合唱團等,喜歡創作的孩子,也可以學習理論或電腦創作軟體課程,這些都是能打開音樂視野的活潑管道。


Q:所謂的音樂專業為何?

A:通常父母在栽培孩子的最初,眼中總有某個遙遠的夢想,而這種夢想就在比賽、考進音樂班、除國留學、出國比賽中一一逐步建構。然而,這般的眼光與視野,確實非常侷限。音樂教育與學習不應和"演奏家的栽培",無法將音樂教育的範疇擴大至更深廣、前途更多元的視野上。這也是每個習樂者,總在毫無深思的狀態下,一股腦兒朝著"要當演奏家"的路途前進,誤以為學音樂僅有狹小的前途。這情況讓市面上真的產生了許許多多的"演奏會",以及無法賴以維生的"演奏家"。實際上,音樂的相關產業廣又多元,音樂市場的需求,"演奏家"的比例也屬最低,市場卻是如此大,端看習樂者自身如何去發掘自己的潛力與方向,創造屬與自己的一條音樂路。


Q:音樂的相關產業有哪些?

A:台灣近年來一些音樂科系逐漸發展出"非演奏"的相關主修。國外許多音樂系,對於各項音樂相關產業的課程與學位早有一定歷史,譬如音樂教育(有分為公立學校教育體系、幼兒音樂教育、或器樂教育等等)、音樂商業、爵士音樂、錄音工程、音樂科技、理論作曲、民族音樂學、指揮、交響樂團、歌劇與聲樂、電影與多媒體配樂、音樂治療、音樂劇場、音樂行政管理等。音樂屬於藝術與娛樂產業範疇。除此之外,文化藝術相關領域的專業,和音樂都有異曲同工之處,許多曾有音樂底子的人,當接觸文化藝術工作時,也多能得心應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