談心‧彈琴‧談兒時的自己


今天晚上,在電話中跟學生家長長聊一小時多。
說實話,我還真的很喜歡跟學生,還有學生家長聊天的,當然時間點是"課後"聊。

為什麼喜歡呢?原因很簡單,就像醫生看診一樣,身為病人最厭惡醫生只做單純的"給藥"動作,可以說說病灶的發生及預防,也要傾聽病人對於這症狀的感受。

當老師,我認為不應該只是負責"教",應該要懂得傾聽學生的想法,"喜歡這些作品嗎?有想彈哪首曲子嗎?練習時間怎麼分配?"

也該多與學生家長溝通,問一下學生在家裡的練習狀況,都在何時練習?練多久?有沒表現出耐煩的狀況?練習時,其他兄弟姐妹、爸媽在做什麼呢?

學生及家長都不用害羞,在家裡練習時有什麼想法或問題,也該馬上記下來或是打電話向老師反應。不要悶在心裡,不敢問、不敢說。

今天家長對我說,孩子很不願意做出"反覆"練習的動作,媽媽陪著練習,要求要彈五遍,可是孩子老耍脾氣,因為她不喜歡被規定要彈幾遍,她想要自己決定。乏味的音階練習也讓她感到無聊及挫折。

其實這個孩子,來我這裡上課時間並沒有很久,每次的上課表現也很好,個性活潑反應快,是個聰明的女生。上課彈琴之餘,老是有一堆問題要我回答(都是鋼琴以外的問題),我都誘拐她"妳彈得好,我下課再回答妳的問題。"

不然,依她的問題數,光回答就不用上課了。

她的媽咪也會彈琴,小時候學琴的時間也算長,是個懂鋼琴的媽咪。託媽咪的嚴格督促孩子練習,她學得比一般孩子還快。可是呢!問題在於,媽咪受不了了,因為孩子不喜歡練習,鬧僵了!

其實,媽咪真的不需要在家裡擔任"老師"的角色,扮黑臉給我來當就好,家長需要的只有督促、鼓勵,愛的支持。

但,話又說回來,有哪個孩子肯主動乖乖的坐在椅子上,看著譜重覆練習呢?
放棄看電視、玩遊戲的快樂時光,對孩子來說是多大的犧牲?


她對媽媽說,她喜歡上課但不喜歡練習。
我想我自己小時候,好像也是這樣子................哈!就像上學,能夠只是去上學不用寫功課、考試有多好?!

小時候的我,出身在香蕉國度的旗山。
在那裡教育資源並不豐富,從家裡到上課的山葉音樂教室
必須要花40分鐘以上的車程,每週六上個別鋼琴課是爸爸從旗山開車到高雄楠梓,在沒有快速道路的時代,也需要不算短的車程。


在路程往返的時間,爸媽都會一直叮嚀上課要專心還有強調用功學習的重要性。

當然,若表現不好,爸媽的臉色會讓我感到"事情大條"了!
回到家(甚至剛離開老師家),會有一點責罰。

現在回想,當時的父母沒有現代父母會有"在意孩子心裡感受"的這種想法,
對於我小小心靈是有一些許陰影的,但沒有當時爸媽的嚴格,也不會造就今日的我。

還記得,當初是我吵著學鋼琴,因為我覺得好好聽喔!聽到住在家後面的大姊姊彈琴聲,我覺得我自己也想做到這樣,自己彈出來。

終於,上了山葉音樂班(團體班),一開始的學習都是快樂且期待的。
有好聽的旋律,唱唱跳跳的學習,完全沒有壓力。

後來,接受一對一個別上課,差異性太大了,怎有那麼多本課本??

媽媽每天坐在我旁邊陪我練習,原本不會看五線譜的媽媽因為陪著練習,也都會看了。不過,我還是覺得很困難,要花時間練習就是不開心。

後來,媽媽帶我去拜訪住後面的大姊姊,請她彈一小段給我聽(曲名好像是"紫羅蘭"),看著當時覺得密密麻麻(很難)的譜,聽著好聽的旋律,內心由衷羨慕。

我告訴自己,有一天我也要彈這首曲子!

不過啊!孩子總是健忘的。練琴總是不專心,會有"混時間的"招數。
還好,媽媽一而再再而三的說,想要彈的跟老師一樣好,就是要花時間去練,老師小時候一定練的勤勞,長大才成為"老師"的。
我當時心想,"老師"耶!(當時,是個很"夢幻且誘人"的職業別)
我想成為老師,那真的要乖乖練習。

但是,也常常不主動去練,又出現怠惰的練習狀態,我媽又出同一招對付我。但是我爸爸看不下去,拿出體罰招數,怕被罵又怕被處罰的我,只好乖乖練習,

每個禮拜都把上課禮拜派的功課彈好、彈通過。(一定要都通過才行!)

有誰小時候超主動去練琴的嗎?好像沒有。貝多芬、莫札特?
他們是被打到像家暴一樣長大的,別傻了!可以有"天份",但是沒有練習,什麼天份都沒有用~~~